黑格尔在第二章末尾引入的 “力”(Kraft)概念,正是为解决“知觉”阶段的核心矛盾(物的统一性与属性的分散性)而提出的辩证方案——它本质上是对“属性间动态关系”的哲学表述。以下是层层剖析:
一、回溯矛盾:为何需要“力”?
知觉阶段的崩溃源于:
1. 物的静态幻象:
意识试图将对象(如“盐”)视为固定载体,属性(白/咸/立方)作为其附属品。
2. 属性的离心倾向:
属性本身是普遍共相(“白”可属于雪、纸),拒绝被束缚于单一物。
3. 无解僵局:
若强调物的统一性 → 属性沦为偶然偶性(可分离);
若强调属性的独立性 → 物瓦解为松散集合。
二、“力”作为矛盾的辩证解决
1. 力的本质:属性间关系的动力学结构
| 知觉阶段的表述 | “力”的重新表述 | 关键转变 |
| “盐是白的” | → “白的表达力在盐中现实化” | 属性从静态特征变为动态显现 |
| “白与咸共存于盐” | → “统一力约束白与咸共在” | 物的统一性转为关系的内聚力 |
| “盐溶于水后白消失” | → “力的条件性:水抑制了白的表达” | 属性变化归因于力的互动网络|
核心定义:
力 = 属性间必然性关系的动态原理
(例如:为何“白”“咸”“立方”总在食盐中共现?因化学键的“力”规定了这种共存关系)
2. 力的双重运动:表达与回溯
力的外化("Ausserung):
属性从潜在状态表达为现象(如磁铁的“吸引力”表现为铁屑聚集)。
力的回溯(Zurückdr"angen):
现象消失后,力**回归潜在状态(移开磁铁,吸引力隐而不显)。
辩证关系:
> 没有无外化的力,也没有无力的外化 → 力在表达自身时保存自身。
A[力的内在性] -->|外化| B[属性的显现]
B -->|回溯| A
3. 力解构“物”的实体性
传统“物”(如苹果)被重构为:
颜色(可见光反射力)
硬度(分子间作用力)
甜味(糖分与味蕾的化学作用力)
物的“本质” = 诸力关系的**暂时平衡态(苹果腐烂 = 微生物作用力打破平衡)。
三、为何说“力是属性关系的表述”?——文本证据
1. 直接文本依据
“力本身是共相…它通过外化将自身建立为内容的规定性(即属性)。”
(《精神现象学》§136)
力通过分化出属性实现自身。
2. 对属性矛盾的解决
问题:属性既是普遍的(“白”属于多物),又属于特定物(盐的白)。
力的方案:
普遍性 → 力作为共相原理(如电磁力遍在);
特殊性 → 力在具体条件中表达为特定属性(盐的晶体结构使“白”显现)。
属性特殊性由力的表达条件决定。
3. 动态关系取代静态实体**
| 知觉的认知模式 | 力的认知模式 |
| “盐有白色” | → “盐的晶体结构使白光反射” |
| “花是红的” | → “花瓣色素吸收非红光波段” |
→ 主谓判断(S is P)被动力学解释(A causes B under C)取代。
四、哲学深意:力作为“关系本体论”的起点
1. 颠覆实体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偶性”模型(盐是实体,白是偶性)被粉碎。
- 黑格尔宣告: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而是关系网络中的力(预演量子场论)。
2. 为“规律”奠基
- 属性间稳定的关系模式(如“水在0°C结冰”)被提炼为:
“力的表现规律”→ 第三章“知性”的核心对象。
例:万有引力 = 质量间距离与吸引力的关系法则。
3. 主体性的隐秘出场
- 力的“表达-回溯”结构,已隐含自我意识的辩证模型:
- 力外化为现象 ≈ 自我外化为行动;
- 力回溯自身 ≈ 自我反思。
→ 为第四章“自我意识”埋下伏笔。
结论:力——属性关系的动力学代名词
黑格尔的“力”绝非物理学概念,而是认识论革命的杠杆:
1. 它将属性从“物的所有物”解放为关系中的动态节点;
2. 它用必然性关联取代了属性的偶然并存;
3. 它揭露了知觉的“物”是僵化幻觉,真实世界是力的戏剧。
正如磁铁的两极:
知觉看到的“北极属性”与“南极属性”分立;
力揭示二者本质是同一磁力的双向表达。
属性是力的面具,力是属性的舞谱——这就是黑格尔对“关系变化”的辩证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