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BIM技术逐渐被推广应用,“运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查”经常出现在各类BIM汇报及相关文章中,那么“什么是碰撞检测”、“怎么进行碰撞检测”,“如何生成碰撞报告”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不少BIMer,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介绍一下碰撞检测及该如何生成碰撞报告。
碰撞检测
运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主要是:使用BIM类软件等相关工具对现有模型进行冲突记录并导出相关碰撞报告,报告中会指出发生冲突的位置以及发生碰撞构件的ID。通过碰撞检测在施工之前尽早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相关专业沟通协调、利用BIM技术三维的特点来解决二维图纸不容易发现的碰撞问题,从而到节约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碰撞分类
碰撞主要分为硬碰撞和软碰撞两类:
硬碰撞
1)单专业碰撞:围护支撑与楼面碰撞、集水井与基础承台之间碰撞、楼梯与梁碰撞、钢筋碰撞、管综碰撞、机电设备之间碰撞、内装构件等。
2)多专业碰撞:建筑与结构碰撞(门窗与结构梁柱、建筑线脚与雨棚等构件碰撞)、结构与机电碰撞(管线穿梁柱)、机电与建筑碰撞(防火卷帘门箱体与管线穿插、预留洞口与风管错位)等。
软碰撞
管线未考虑保温层设置导致间隙不足,检修口预留位置不足,门窗开启半径与管线碰撞、停车位设置在积水坑下面、楼梯梯段净高不满足规范要求等。
碰撞问题
原则性问题
问题原因:标高、位置错误;缺、漏项;
问题表象:区域内成片碰撞、局部标高不足
解决方法:优化原设计,调整部分管路走向甚至系统局部调整。
技术性问题
问题原因:安装空间不够,局部交叉;
问题表象:局部碰撞;
解决方法:调整原设计、预留管线交叉空间。
细节性问题
问题原因:图纸表达受限、示意性画法;
问题表象:多点碰撞;
解决方法:增加大样,说明中补充、明确避让原则。
碰撞检测流程
一、模型创建
如标题所示,在做碰撞检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手中有模型,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我们的模型该怎么建立来配合碰撞检测,小编这里总结了两种建模方式:
(1)应该严格地按照设计人图纸上所绘内容建模。
(2)应该在建模过程中适当优化,降低后期修改的工作量。
其实到底该怎么建模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小编,到底是先建后优化呢还是先优化再建,其实这这个问题也对应着上面两种建模方式。
其实这两种建模方式有着不同的适用环境:
第一种适用:工程规模较小,管线较为简单,碰撞分析后,设计人能够自行修改完善,不需要利用所建模型的情况。
这种的目的在于为了做碰撞(为了发现问题)而建模。
第二种适用: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管线复杂、设计人需要多次借助三维模型进行管线优化,生成大量剖面的情况。
这种的目的在于为了优化管线而建模。
其实明白想要达成的目的,就知道该怎么选择模型的具体创建方式了。
以下是管总调整的基本规则
二、生成报告
小编尝试了这几种生成碰撞报告的方式,大家可以通过小编的尝试来了解具体该怎样生成碰撞报告。
(1)Revit自身碰撞检测功能
1.运行碰撞检查,并选择参加碰撞构件
2.生成冲突报告
3.导出冲突报告(格式为.html)
(2)传统Navisworks生成碰撞报告
1.运行Clash Detective吧,并选择参加碰撞构件
2.生成碰撞结果
3.导出碰撞报告(格式为.html)
相较于Revit生成的报告,其中多出了许多信息,包括碰撞点图像及位置信息。
(3)使用Revit插件生成碰撞报告
1.运行碰撞检查
2.碰撞点过滤,可调整碰撞主体及对象
3.生成碰撞结果
4.导出碰撞报告(格式为.doc)
大家可能会发现虽然使用的软件或者工具不同,但是碰撞检测的思路以及导出碰撞报告的流程大体上都差不多,小编觉得碰撞检测比较重要的还是在于最后所生成的碰撞报告,一个信息全面,反映问题清晰的报告,可以使我们快速解决碰撞问题。
大家平时都是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碰撞检测的?
加入我们的官方微信群,一起分享关于碰撞检测的经验。